封面新闻记者 陈静
秋日的阳光洒在四川绵阳市游仙区的土地上,一片规划面积近800亩的广阔区域上,一座现代化的产业新城正在拔地而起,这里是绵阳航空与燃机配套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月15日,跟随“万千气象看四川”四季行集中采访团的脚步,记者深入园区,探访这座如火如荼建设中的产业高地,感受其澎湃的发展动力。
绵阳航空与燃机配套产业园(陈静 摄)
建设提速:首批厂房年底交付,企业入驻在即
“目前我们A区域的整体工程量已完成约78%,进展顺利。预计今年11月,首批约1.3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就能达到交付条件,迎接企业入驻装修。”在项目施工现场,绵阳富乐投资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东旭指着眼前已初具规模的厂房群,向记者介绍。他的身后,是已经完成主体结构和大部分装修的钢结构厂房与配套用房,工人们正进行着室外道路铺设和绿化收尾工作。
据刘东旭介绍,航空与燃机配套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总投资达49亿元,总规划用地面积约798亩,将建设约64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以及约16万平方米的各类专业功能区。整个一期项目采用滚动开发模式,划分为A至F六个地块。“我们率先启动的是A区,备案投资10.66亿元,占地237亩,建筑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他补充道,“A区、B区的规划设计已经完成,后续区域将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适时启动,确保资源高效利用。”
采访中,刘东旭透露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目前已成功招引13家企业签署了入驻协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外地的航空航天工业企业是首次落户绵阳,这对我们完善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他举例说,像紫微科技这样的企业,待厂房交付后,设备即可进场安装并开始装修,预计明年就能正式投产。随着更多企业的陆续入驻和投产,这个园区未来有望带动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
园区厂房主体已经完工(陈静 摄)
优势集聚:“大院大所”赋能,产业生态独具魅力
为何这些航空航天领域的“金凤凰”会选择栖身游仙这片“梧桐林”?答案藏在绵阳深厚的科技底蕴里。
“绵阳,尤其是游仙区的产业优势,核心在于富集的科研院所资源。”刘东旭如数家珍地向记者解释道,“这里聚集了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一批‘国字号’科研机构。特别是拥有‘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航空发动机预研设计和大型试验研究基地,以及国内规模最大、用途最广的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高空模拟试车台。”
他进一步阐述,这些顶尖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便利。“企业有任何技术难题或测试需求,比如需要专家支持,或者产品需要进行高空模拟测试,近在咫尺就能解决,极大降低了研发成本和时间。”这种天然的“科产融合”优势,成为吸引高端制造企业的强大磁场。
不仅如此,绵阳还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担任航空与燃机产业首席科学家,并联合涡轮院打造了“航空动力科技创新中心”,已汇聚60余家创新团队和企业。在产业配套方面,中电科九所、九洲、长虹等企业在磁性材料、低空空管系统、航空航天专用电源等领域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了较为齐全的本地配套能力。数据显示,绵阳现有航空航天及相关领域规上工业企业38家,2024年产业规模已达211亿元,同比增长15.9%,2025年1-6月产业规模101.5亿元,同比增长12.1%。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园区厂房内部(陈静 摄)
创新模式:“EPCO”一体化运营,精准招商蓄动能
在园区建设和运营模式上,游仙区也大胆创新,采用了“EPCO”(设计-采购-施工-运营一体化)模式。
“这意味着施工总承包单位不仅负责把园区建好,还肩负着部分招商任务。”刘东旭介绍,“我们设定了3540万元的招商绩效标准,激励建设方引入优质企业。当然,区委区政府也组建了专业的招商团队,双管齐下,共同发力。”
这种“建招结合”的模式,确保了园区建设与企业需求的高度匹配,避免了资源闲置。在基础设施配套上,园区也展现了前瞻性。“我们提前规划并预留了污水处理等设施接口,同时通过集中建设和管理,预计能让入园企业的整体用水成本降低30%到50%,切实为企业减负。”刘东旭说。
据了解,绵阳市正以专门机构、专业力量大力推进包括航空航天与燃机产业在内的“587”重点产业建圈强链。今年1至9月,全市新签约5亿元及以上“587”产业项目已履约41个、开工21个、投产5个。航空与燃机配套产业园作为其中290个重点产业项目之一,正加速推进,成为绵阳工业投资增长的重要支撑点。
站在即将竣工的厂房前,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这里机器轰鸣、人才汇聚,一架架“绵阳造”的航空零部件、一套套先进的燃机装备将从这里走向全国、飞向世界。绵阳游仙,正以其坚实的产业基础、独特的创新资源和优越的营商环境,在西部航空航天产业的版图上,刻下自己日益鲜明的坐标。
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